2013奧地利學生組成概況-依國籍、母語分類

2020-02-20 20:56    來源:網絡        閱讀量:0

出國留學網www. 2013年09月07日 06時訊

根據「新奧地利人」機構發布的新聞資料,目前在奧地利學校就讀的學生,其不以德語為母語的學生在過去一年中已增加至21萬8,596人,與去年相較,增加人數約達7,800人。另一方面,奧地利外國學生人數也增加至11萬5,600人,較去年增加約2,000人,但這些外國學生主要來源仍為德國。

在奧地利學生中,約有10%的學生未持有奧地利護照;19%的學生母語非德語。以使用的母語分類,德語還是最多人使用的語言,其次為波士尼亞-克羅埃西亞-塞爾維亞語系,約有6萬3,300名學生使用為母語,使用土耳其語則有5萬7,600人,使用阿爾巴尼亞語者則達1萬4,700人。

緊接在上述語言之后,在家使用羅馬尼亞語的學生有9,700人,阿拉伯語的學生有7,500人,波蘭語的學生有5,900人,匈牙利語的學生有4,600人,在奧地利使用英語為母語的學生較少,僅有3,800人,接下來使用捷克語的學生則有3,100人。由此來看,非以德語為母語的學生日后將持續增加,這些學生在小學階段的比例最高。

在不具奧地利國籍的學生當中,以土耳其籍學生最多,人數達1萬6,900人;接下來為塞爾維亞/蒙地內哥羅的學生,人數為1萬4,100人;德國籍學生1萬2,500人;波士尼亞-赫塞哥維那籍1萬2,200人;克羅埃西亞9,000人。值得注意的是,德國籍學生人數近年增加的幅度大幅超過了前述其他國家。

參考資料:
2013年8月28日 奧地利新聞報 die Presse
Mehr Schuler, die zuhause nicht deutsch sprechen
http://diepresse.com/home/bildung/schule/1446123/Mehr-Schueler-die-zuhause-nicht-deutsch-sprechen?_vl_backlink=/home/bildung/index.do


本文章來源于臺灣教育部,請我們一起了解下臺灣教育的一些情況吧。

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,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。鄭成功收復臺灣后,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。17世紀中葉,在孔廟設立“太學”,陳永華為“學院”,也是“太學”的主持人,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。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,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,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。清政府治理臺灣后,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,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、縣學和社學,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(教育長官)。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后,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,指示舉辦“番學”,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。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“太學”、府學、州學與“番學”在內的初步教育體系。當時的“太學”,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;府設府學,州設州學,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;鄉社設社學,即鄉塾,為初等教育;“番學”為少數民族教育。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。
臺灣建省后,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,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“西學堂”、電報學堂等學校,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。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,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,還設有外語、歷史、地理、測繪、算學、理化等。這些措施,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。

臺灣教育的起源

1630年代,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(出國留學網www.)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,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。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,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。
1636年,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·尤鈕斯(RobertusJunius)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,教授新港文、圣經與羅馬文字。后來,南部平埔族大社中,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。這些學校,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。

"優點留學網"的部分文章內容來源于網絡收集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!

稿件內容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網觀點,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

最近在线播放观看视频免费